1、吃東西
孩子剛開始吃飯都是用勺子,但是到五歲時,就應該學會使用筷子了,而且這時候要漸漸培養小孩不浪費的意識,能吃多少就盛多少,吃飯不剩飯菜。端碗端水要拿穩,不可隨意傾倒飯菜和茶水。

2、個人衛生
孩子要能獨自漱口、刷牙、洗臉,知道早起晚睡要刷牙洗臉,飯前便後要自己去洗手,身上穿的衣服髒了要懂得自己去換乾淨衣服。大小便能夠自理,女孩子要養成小便後用衛生紙的習慣。

3、穿衣服
不需要家長幫手,會自己穿衣服,懂得辨別鞋子和手套的左右、衣服正反、褲子前後,並且知道將換下來的衣服疊一疊,放整齊,不亂丟亂扔。套頭的衣服有些小孩不會穿,媽媽多做幾次示範,教會要領,一般學習起來也不會太難。

4、問候他人
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禮貌習慣,見了人就能脫口說出如“您好”、“謝謝”等。出門時要對家里人說“我出去了”,回家要說“我回來了”,吃飯前後要講“那我吃了”、“吃飽了”、“真好吃”等。

5、做家務
五歲的孩子已經可以完成較高“難度”的家務活了,比如洗盤子和收拾玩具,家長需要告訴孩子如何一步步操作,怎樣對碗盤和玩具分類,分別放到相應的地方,並且要讓孩子知道,他必須在這些家務中負起責任。一旦他學會了對自己承擔的事情,等到他一天天長大,他就會自然而然產生對社會和家庭的責任感。

6、認路問路
五歲的孩子應該要熟悉自己家和常去的地方之間的路程,一些不太遠但是好記的道路,他應該走過一遍就能大致記住。並且,此時他應該還會一點基本的問路常識,知道自己父母的姓名和住址,使有意幫助的人送他回家。

7、協調能力
五歲的孩子一般已經懂得交朋友,有固定的玩伴,當孩子在玩耍過程中發生衝突時,要懂得友好協商和寬容公平,在出現人際問題和矛盾時,有簡單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突破問題的方法,會與他人討論、協商,然後嘗試著解決問題。

孩子需要有事情可做,教孩子學會基本生活技能,並通過種種技能幫助保持、整理家庭內外的居住環境。解決生活衝突,是培養孩子自信心,幫助孩子建立內在價值體系的重要方法之一。家長需要記住的是,孩子比成人更需要鼓勵,多給一些鼓勵,孩子的表現會更好,個性也會更加開朗。

sylvan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rt1 觀念篇月子期也要做運動!教妳4招躺著瘦

月子期運動的重要性


不少媽咪有這樣的疑惑:「坐月子期間,究竟可不可以運動呢?」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黃資裡表示,很多產後媽咪覺得坐月子就是要躺在床上不動,才算好好休息,其實,媽咪月子期間若都不動,反而會減緩身體系統恢復的速度,持之以恆的運動,可使堆積的脂肪燃燒,尤其在坐月子初期,藉由飲食、月子期運動的搭配,更可促進子宮復原、惡露排出,然後慢慢減少腹部、臀部、大腿的脂肪厚度,同時增進腹部、乳房及會陰部肌肉的力量!不僅可以預防乳房下垂、子宮後傾、頻尿等症狀,背部、腰部、四肢肌肉和韌帶經過一番鍛鍊後,也比較有力,不會出現痠痛或扭傷等症狀!

媽咪生產後.腹直肌間隙容易變大

「產後為什麼老是腰痠背痛,是不是月子沒做好?」黃資裡執行長表示,很多媽咪都會有這樣的疑惑,懷疑自己沒有做好月子,其實,由於在懷孕期間,肚子變大的同時,會漸漸拉開腹直肌間的間隙,導致腹部肌肉群的排列改變,而讓間隙越變越大,通常在1~3指距離,將影響腹部肌肉與背肌之間的支撐與協調性,這也是媽咪懷孕期間及產後腰痠背痛的最大原因。不過,媽咪也不需過於擔心,產後由於荷爾蒙的調節,會加速腹直肌的閉合速度,一般而言,自然產5~7天後、剖腹產10~14天後開始閉合,媽咪只要把握在月子期間的腹部訓練運動,就能加速腹直肌閉合速度,不僅改善痠痛症狀,也能修復腹部、骨盆底肌。通常孕前腹部肌肉薄弱、胎兒太大、多胞胎媽咪,他們腹直肌間的間隙會較一般孕媽咪來得寬,需要更多的訓練,但仍然是可以閉合的!

check!檢查妳的腹直肌是否有間隙?

媽咪先躺在床上,雙腳屈膝,利用仰臥起坐的動作,身體慢慢向膝蓋移動,感受到腹肌正在用力時,手指在肚臍上方往下戳,若手指可以感覺得到縫隙,甚至往下陷,代表妳的腹直肌呈現分離狀態,嚴重時,腹直肌間的間隙可達到3個指頭寬。

產後運動努力做.迅速恢復好體力

基於產前「一人吃,兩人補」的心態,媽咪通常在懷孕期間平均會增加12~15公斤,然而扣除胎兒體重、羊水、胎盤重量,約5~6公斤,多餘的7~10公斤會在產後6個月內逐漸下降,因此,產後除了要做好月子,也要有塑身的計畫!

產後想要輕鬆瘦,黃資裡執行長表示,建議媽咪選擇天然的方式來達到塑身效果,像哺餵母乳每天可以消耗至少五百大卡的熱量,並且增加媽媽的新陳代謝率,讓媽咪不自覺就能輕鬆瘦!此外,產後媽媽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照顧寶寶,一天只能睡上2~3小時,通常有多餘的時間都是在躺著休息,更別說是花時間運動了,因此,簡單、有用、在家就可做的「月子期運動」最適合產後媽咪,只需針對腹部、骨盆、肩頸及手部等產後需要加強及修復的部位,每天睡前在床上做10分鐘運動即可,不僅可以緊實鬆弛的肌肉、雕塑曲線,藉由伸展,也能幫助媽咪睡得更香甜!

持續運動2個月,效果明顯!月子期也要做運動!教妳4招躺著瘦

適合產婦的是和緩輕柔的床上運動,建議運動前先排空膀胱,飯後1.5小時後才運動,比較不會影響腸胃消化功能,且最好是在較硬的彈簧床上做,建議每天早上起床後和晚上睡前各做10分鐘。持續運動至產後2~3個月,就能發現到明顯的雕塑效果,此時,肌肉也比較有力量,之後可慢慢加入有氧、游泳等其他較激烈的運動。

Part2 實做篇

腹式呼吸:收緊腹部及骨盆底肌

.功效:

像在腹部綁上束腹帶的效果,可以達到腹部平坦及收緊陰道肌肉的效果,比傳統的凱格爾運動夠有效,且可明顯改善產後腰痠背痛。
.做法:

Step1:仰臥,雙膝彎曲,慢慢吸氣,擴大胸部,肚子呈現隆起的狀態,吸足氣縮腹後,閉氣2秒。

Step2:接著,嘴巴吹蠟燭似緩緩吐氣,約7秒,儘量收緊腹部,但不要屏住呼吸,建議睡前重複20~50次。

腹肌訓練:加強腹肌及改善肩頸痠痛

.功效:

比起激烈的仰臥起坐,這個簡易版的腹部訓練動作,對於媽咪而言,既簡單又能輕鬆達到訓練腹肌的效果。

.做法:

Step1:仰臥床上,膝蓋彎曲,雙手放在大腿上。

Step2:接著,像做仰臥起坐動作般,眼睛向前平視,下巴緊貼脖子,頭部不可晃動,身體慢慢移動,雙手滑至膝蓋,維持5秒,每次做20下,連續3次以上。

臀腿雕塑:緊實大腿與臀部肌肉

.功效:

除了腹部外,最容易囤積脂肪的就是大腿和臀部,利用側臥剪刀腳動作,能緊實大腿、臀部的肌肉,燃脂效果極佳!

.做法:

Step1:身體先右側臥於床上,右手診在頭部下方。

Step2:右膝彎曲,穩固身體。

Step3:接著,將左腳慢慢往上舉起,雙腳有如剪刀狀,腿部與床面呈45度,來回做20下後,換另一方向側躺,重複動作3次以上。

棒式點腳:訓練全身肌肉和燃燒脂肪

.功效:

棒式運動,可以訓練肩膀、胸部、腹部、腿部的肌肉,搭配點腳的動作,可讓媽咪做起來不會那麼吃力,又能幫助燃燒脂肪!

.做法:

Step1:身體趴下,腳尖著地與肩同寬,手肘置於肩膀正下方,接著,以腹肌為中心撐起身體,緊縮腹部核心,肩膀與臀部同高,身體維持穩定,

Step2:接著,以右腳為中心,左腳向外跨,點腳再收回,換左腳為中心,右腳向外跨,保持正常呼吸,維持動作30秒。休息後,重複動作3次以上。

抬頭伸展:刺激乳腺及減輕媽媽手症狀

.功效:

訓練完肌肉,一定要伸展,線條才會漂亮,這個伸展動作不僅能讓媽咪放鬆肌肉,還能伸展手部、背部、肩頸肌肉,訓練胸大肌,刺激乳腺,幫助乳汁分泌!

.做法:

Step1:跪坐臥床,臀部後移,直接坐在腳掌上,雙手向前打直,面朝床趴下。

Step2:接著,全身平趴於床上,面部朝下,雙手肘緊靠身體兩側。

Step3:雙手在前支撐,抬起上半身,帶動臀部往前滑動,頭部儘量上仰往上看,可以伸展肩頸、腹部的肌肉,媽咪會感到非常舒服!


sylvan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寶寶娩出的那一剎那,「媽媽」這個身分的擔子就真實的落在身上,首先要面臨的挑戰就是餵母乳,三軍總醫院產房暨產後病房護理長孫良雯表示,「雖然奶水還沒那麼快來,但有些事情必須先做,因為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事半功倍,尤其是哺乳,一定要把握產後住院的關鍵時刻,進行產後立即親子肌膚接觸與24小時親子同室,並利用住院的時間學會相關育兒技巧」。

孫良雯護理長指出,大家都知道餵母乳對寶寶有很多好處,可是真正哺乳時卻因狀況百出,而讓過程充滿阻礙,不只傷了信心,也失去哺育母乳的決心,究其本源,「因為一開始忽略了一定要做的事,導致後續連番出現狀況,一時又苦無專人諮詢協助,容易使哺乳的計畫就此結束」。

究竟在產後住院的關鍵時刻,一定要學會哪些哺乳重點呢?

重點1‧產後立即親子肌膚接觸

只要寶寶的狀況允許(沒有早產或異常),醫護人員將其皮膚擦乾,會讓寶寶直接躺在媽媽的胸前,外面覆蓋著溫被單,持續且不受干擾的讓母嬰雙方熟悉彼此。如果寶寶有想吃奶的表現時,醫護人員會協助媽媽哺乳,這就是「產後立即親子肌膚接觸」。

孫良雯護理長指出,「寶寶出生後半小時內是最清醒的時候,為了把握時間,有時醫師還在幫產婦縫傷口,護理人員就把寶寶放在媽媽的身上」。進行親子肌膚接觸時,他會嘗試睜開眼睛、抬頭尋找媽媽的聲音,同時會出現一些吸吮、伸舌頭與尋乳動作,「藉由產後立即親子肌膚接觸,讓寶寶開始熟悉媽媽的乳房,或進一步練習吸吮與含乳技巧,等到真正有母乳可吸時,他就知道怎麼做就能吸到ㄋㄟㄋㄟ」。媽媽的聲音是啟動寶寶出生後吸吮反應的重要關鍵,因此,千萬不要錯過產後立即親子肌膚接觸的關鍵步驟。

如果無法立即在產檯上進行親子肌膚接觸,她說,「最好也要在產後4小時內開始進行第一次的接觸」,若是因為寶寶的問題而必須先隔離,也應該在隔離後,盡快讓寶寶開始學習吸吮,「但上手的難度較高」。

在母嬰親善醫院,多會安排人力全程陪伴產婦與寶寶,以隨時提供必要的協助。她補充,「雖然這時大多數人還沒有奶水(或許寶寶可吸到重要的初乳)把寶寶餵飽,但透過親子肌膚接觸,有助於母子情感關係的連結,增強媽媽對嬰兒愛的認同感,有助提升持續哺乳的意願」。

重點2‧選擇24小時親子同室

相信不少產婦認為「生產後好疲累,需要好好休息」,而對24小時親子同室產生排斥,孫良雯護理長表示,有些產婦在部落格或fb寫文分享自身經歷24小時親子同室的經驗,「有多麼疲倦」或「累壞了」,讓不少還未經歷的產婦望之卻步,「但實際狀況往往是成功的不會po文,不成功的才會多所埋怨」,她建議,產婦不要一開始就排斥,先聽醫護人員的建議,了解24小時親子同室對於順利哺乳的幫助,再決定是否一試。「當了媽媽後,心態需要調整,為了孩子的確要有所犧牲」。

孫良雯護理長指出,「寶寶跟媽媽不能分開」,理由如下:

給寶寶安全感以適應新環境

新生兒給人愛哭的印象,她解釋,「寶寶哭是常態,嬰兒房經常充滿此起彼落的哭聲,只是媽媽聽不到而已」,哭是寶寶的語言,不只是肚子餓,光線太強、聲音尖銳,也可能會讓寶寶不舒服而哭泣,對剛出生的寶寶而言,需要花時間適應與子宮環境截然不同的新環境,因此,讓寶寶24小時待在媽媽的身邊,窩在媽媽的胸前喝奶,可讓他獲得莫大的安全感,當寶寶習慣媽媽的味道、聲音後,情緒日益穩定,寶寶哭泣的次數就會慢慢減少。

孫良雯護理長補充,有父母擔心寶寶跟著大人在一起容易被感染,「讓寶寶待在嬰兒房,被感染的風險更高,因為初乳提供給寶寶的保護,來自於媽媽自身對環境(如:親子同室病房、其他家人)產生的抗體,如果媽媽和寶寶分開,媽媽無法提供給寶寶不同環境(嬰兒室)的抗體,跟媽媽在一起的寶寶,反而能受到媽媽的抗體保護,降低感染的機會」。
新生兒的睡眠模式是睡睡醒醒,餓了就醒,醒了就要喝奶,若在媽媽身邊,寶寶就能隨時喝到ㄋㄟㄋㄟ,即使媽媽一開始還沒分泌足夠的奶水,但新生兒的胃納量也小,喝個幾口就又進入睡眠狀態,媽媽即能休息;否則等家人把寶寶從嬰兒房接回,寶寶已餓到睡著,再把寶寶送回嬰兒房,不久,寶寶醒了要喝奶,又要等家人去接寶寶……就這樣一再重複相同過程,耗了不少時間,但寶寶依舊沒能喝到奶,大人也因不斷往返病房與嬰兒房而感到疲憊,總是處於「備戰狀態」的產婦更無法好好休息。兩相比較,親子同室看似媽媽會很辛苦,可是當寶寶需要喝奶時,不必在嬰兒室與病房來回奔波,反而更能增加休息時間。

孫良雯護理長指出,「不要等到寶寶大哭才餵奶,因等到寶寶大哭時,已經是晚期飢餓的信號,這時,抓狂的寶寶很難順利進入哺乳過程」,她進一步說明,「寶寶餓到大哭,但媽媽在初期的乳汁就像涓涓細流,他要費力才能喝到,乾脆不喝了」。

分泌奶水需要足夠的刺激

乳汁的分泌原理是:刺激愈多,泌乳激素反應愈強,也就是「吸得愈頻繁,時間也足夠的話,就會增加乳汁的分泌量」。孫良雯護理長解釋,「產後第一天需要寶寶頻繁的吸吮,建議媽媽完全配合寶寶個別需求,讓寶寶喝滿足後自然放開乳房,大多數寶寶約2~3小時一次,一天8~10次,每次持續15~20分鐘以上,才能達到足夠的刺激量,親子同室可增加寶寶吸吮練習的機會,而奶水也很快在第二、三天就開始分泌」。

如果沒有24小時親子同室,將很難達到這個刺激量,因為寶寶多數時間處在睡眠狀態,加上很多時間花在往返嬰兒房與產房接送寶寶;即使白天讓寶寶待在媽媽身邊,但晚上為了休息,媽媽又多選擇將寶寶送回嬰兒房,「晚上正逢泌乳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在嬰兒房的寶寶卻錯過吸吮的時機,只要媽媽超過4小時沒有餵寶寶,幾乎等同自然退奶」,因此,想要順利哺乳,24小時親子同室是決定性的關鍵,「身體會依寶寶需求自然調節乳汁分泌量,所以能減少乳腺炎的發生」!

她提醒,「雖然寶寶有帶便當、水壺來到世上,第一天可能不覺肚子餓而沒有哭,讓媽媽以為不用餵寶寶,若因此等到第二天才讓寶寶吸吮,會讓媽媽更感疲累」。

24小時親子同室的提醒

選擇24小時親子同室,有些事情要特別注意:

1.需要事先安排陪伴人選:哺餵母乳不只是媽媽跟寶寶的事,還需要家人的支持與協助,特別在產後住院期間,產婦可能因故無法自在行動而無法全力照顧寶寶,因此,需要有人隨時陪伴並協助。先生當然是最好的人選,但孫良雯護理長提醒,「先生可能會疲累而影響心情,最好有替換人選,讓先生回家休息,再用最好的心情回到醫院陪伴妻小」。

2.減少親友探視:讓產婦感到疲累未必只有隨時要餵寶寶一事,終於可以喘口氣休息,又要面對前來探訪的親朋好友,往往也是一種負擔,為了達到親子同室的最佳效果,建議產婦事前即告知親朋好友,請不要在住院這段時間來訪,好讓自己多一點時間休息,且更能專心和家人習慣與寶寶相處的模式。

3.親友探視要點:若仍有訪客探視,請適時以「產婦、寶寶要休息(喝奶)」提醒訪客不宜久待;且儘量避免訪客碰寶寶,若有無法拒絕的長輩要求抱寶寶,請他們「為了寶寶好,先洗手再抱」。



重點3‧學習觀察寶寶

寶寶在身邊,可讓媽媽隨時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不論肚子餓了、尿布濕了或想要撒嬌,雖然都以哭聲表達,但當中有所差異,多觀察幾次自然可發現不同,而能適時給予滿足。
孫良雯護理長指出,「寶寶並不是每次一哭就是餓了;也不是以手指按寶寶的臉頰、嘴唇或嘴角看是否有尋乳反射而判斷他餓了,因為只要有刺激,寶寶就會有反應;當寶寶出現主動尋乳、舌頭外吐、吞嚥,正是他釋放的飢餓信號;如果喝飽了,寶寶的嘴會自然鬆開」。

她補充,很多產婦會擔心寶寶是否喝不夠,可透過以下方式觀察寶寶的喝奶狀況:

‧小便次數:第一天一次,第二天到第五天,每多一天增加一次,第六天以後有六次以上濕且重的尿布,只要有超過這個數字,就不要擔心「寶寶喝母奶不會飽」。

‧睡眠狀況:若睡個15分鐘就醒了,可能沒喝飽;若一次睡超過2小時,表示有喝到奶。

寶寶是否有喝到奶,攸關含乳方式是否正確,孫良雯護理長指出,「寶寶含乳困難的例子並不多,真要透過學習也有難度,但若有進行產後即刻親子肌膚接觸,讓寶寶及早練習本能,將可降低此問題的影響程度」。



產後住院一定要學會的5大哺乳重點

重點4‧學習餵奶、擠奶方式


對有心以母乳哺育的產婦而言,利用產後住院時間學習哺餵相關事宜,有助返家後的哺乳過程順利進行。護理師會教產婦如何調整哺餵姿勢,孫良雯護理長說,「剛出生的寶寶每次哺乳約半小時以上,必需要有良好的支撐讓媽媽可以舒服的餵奶」;由於媽媽有喜歡用某一邊的慣用手,但餵奶需要兩邊都餵以避免大小奶狀況嚴重,這時必須學習用另外一邊餵奶,「寶寶可塑性很高,學習速度快」;至於學習側躺餵,則是讓夜間餵奶更為方便省力。

她表示,哺乳初期不建議使用吸奶器,最好採用親餵,若有特殊狀況,則以手擠乳方式將乳汁擠出,「以手擠乳,令擔心沒有奶水的媽媽很快有成就感,只要正確規律的擠乳,看到一滴滴的乳汁流出,更相信自己有能力餵飽寶寶」。

為何初期不宜使用吸奶器?

為何初期不宜使用吸奶器?孫良雯護理長解釋,吸乳器的喇叭罩有分尺寸,而每個人的乳房尺寸不一樣,所使用的機型未必適合自己,加上哺乳初期的乳腺尚未暢通,用吸奶器擠乳經常無法排空乳房,而且初期乳汁分泌必須靠寶寶吸吮的刺激,進行自然調節,機器無法代勞,刺激力道太大,容易造成乳腺炎;力道太小,則易退奶,「就功率而言,寶寶吸吮的力道>手擠乳>吸乳器」。但是當奶水通暢時,或可考慮使用吸奶器。

重點5‧學習照顧寶寶大小事

寶寶出生後,所有大小事都需要媽媽的照顧,雖然當媽媽是天職,但這些事卻必須透過學習才能上手,孫良雯護理長說,「寶寶24小時在媽媽身邊,可讓媽媽實際看到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若不知該怎麼辦時,護理人員可隨時提供協助,也讓媽媽趁機學習正確的處理方式,回家後,就不會手忙腳亂而不知所措」。

她強調,「24小時親子同室可讓產婦意識到,有一個小生命需要媽媽花時間照顧」,因此,只要產婦主動提出需求,醫護人員會儘可能幫助,讓產婦很快適應媽媽的角色。



sylvan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注意姿勢‧避免影響子宮復舊不佳


避免增加下腹部的壓力,而讓膀胱與子宮不易回復到孕前生理機能。

懷孕期間,身體的荷爾蒙作用發生一連串變化,加上漲大的子宮讓內臟改變了位置,在在需要月子期間能好好休養。時尚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伍竹彥指出,「產後要注意避免增加下腹部的壓力,而讓膀胱與子宮不易復舊到原來的生理機能」。

她表示,除了不提重物之外,抱寶寶餵奶或洗澡前,應該先排空膀胱的尿液,不給下腹部壓力;從床上抱起寶寶時,不要彎腰將施力點放在腰部,「產婦應該彎膝蹲下來以卸下腰部的壓力,待抱起寶寶後,再站起來。伍竹彥執行長提醒家有大寶的產婦,「此時要注意大寶的心態,孩子難免為媽媽要分神照顧小寶寶而吃味,當他想要媽媽抱抱時,不宜以自身初產後的狀況直接拒絕孩子的要求,這時可牽他的手找個地方坐下來(不用下腹部施力),對他說:『我也很想抱抱你呢』」。

2.充分休息‧擁有穩定良好的情緒

產後調養‧全方位坐月子攻略:生活照顧與哺育母乳

充分休息是最佳調養之道,讓身體恢復到正常狀態,喚起自癒能力。

大家都知道「月子期要充分休息」,可是伍竹彥執行長卻也觀察到在產後護理之家坐月子的產婦,「一邊餵奶,一邊看電腦電視,或是餵完寶寶並送回嬰兒房後,就一直盯著電視或不斷地滑手機、看平板」,但實際上這些行為其實並未讓自己真正休息,她說,「因為眼睛一直睜開盯著電視或電腦看,會讓眼睛覺得乾澀而感到不舒服,應適度讓眼睛休息才是」。

陳素卿醫師補充,「常說月子期不要哭,因『肝開窮於目』,若肝血不足,兩目便會乾澀;還有不搬重、不行房事這些禁忌,都是希望產婦在氣血虛弱的狀況下,不要再讓身體過度疲勞」。她強調,「充分休息是最佳調養之道,加上保持愉快心情,更勝食補與藥補,這樣才儘快讓身體恢復到正常狀態,喚起自癒能力」。
另外,伍竹彥執行長與陳素卿醫師都表示,為了讓喜怒哀樂的情緒適時獲得抒發,產婦偶爾發洩情緒、放鬆的哭一哭無妨,畢竟七情六欲若鬱結在心中,會對生理狀況造成不良的影響!伍竹彥執行長補充,「休息之外,也要適度活動,每天散步15〜20分鐘可說是最佳運動」。

3.保持衛生‧神清氣爽備感輕鬆

月子期不洗澡、不洗頭,讓許多媽媽叫苦連天,連帶也影響了心情。

面對長輩要求遵守月子期不洗頭、不洗澡的規矩,的確讓許多媽媽感到「無法忍受」!伍竹彥執行長說明,「過去的水質條件不佳,擔心井水有不良物質,且產道傷口未經醫療縫合,萬一感染進到產婦體內就麻煩了,所以,乾脆規定「坐」月子期內不洗澡、不洗頭、不碰生水;但是現在整個環境品質不一樣了,有乾淨的自來水、保暖設備與吹風機,如果真的擔心洗澡洗頭會影響健康,最少在產後5〜7天也可開始洗澡、洗頭,而不是整個月子期都不洗」。她說,皮膚上有毛細孔,也需要呼吸氧氣,如果被新陳代謝的皮脂油垢等髒汙堵塞住了,對健康也有不良影響,「更何況媽媽在洗澡洗頭後,整個人也會感到神清氣爽而備感輕鬆,有助保持心情愉快,提升坐月子的品質」。

4.喝水慢飲‧增進新陳代謝的運作

產婦不喝水是過去環境因素不佳使然,如今,適量喝水可幫助排毒。

伍竹彥執行長指出,「月子內喝水會讓肚子大」一說,是源於過去環境條件不佳,產婦要「坐」月子待產道傷口恢復,無法自由外出去「茅房」拋頭露面上廁所,而不得不減少喝水量。如今,產婦不再有此擔心,她表示,「正確的補充湯飲、藥膳、養生茶飲或開水有助新陳代謝運作良好,也能改善水腫狀態,不過,要注意飲用方式,一口口慢慢啜飲,先在口腔與唾液結合再吞嚥,讓水為身體所吸收並發揮較好的排毒效果」。
綁束腹帶要注意

不少產婦在月子期綁束腹帶以托住子宮,伍竹彥執行長提醒,「方式正確才能幫助子宮復位,否則容易造成子宮下垂或後傾」。方式為:綁束腹帶之前,要先排空膀胱,然後,平躺在床上,屈膝使雙腳踩在床面,先吸氣再吐氣,順勢抬高臀部,將束腹帶從鼠蹊部開始包覆恥骨上膀胱部位至腹部,不讓膀胱部位掉在下面;不在膀胱漲尿時站立著遽然解開放鬆束腹帶,而是要躺在床上拆除。



哺育母乳準備

迎接新生命的同時,人母立刻擔起哺育、養育的神聖任務,然而,在哺育母乳的路上,難免面對質疑與挑戰,但請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

1.足夠準備‧建立自信與愉快心情

產後調養‧全方位坐月子攻略:生活照顧與哺育母乳

主動吸取哺乳資訊,或分享他人成功經驗,從中看到未來希望。

郭綜合醫院附設產後護理之家副護理長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孫嘉霙指出,期望順利哺育母乳,首要能以愉快的心情面對種種挑戰,「這是一種自信的展現,源於事前有足夠的準備」,她說,準媽媽在產前可從媽媽教室吸取關於哺乳的種種資訊,或分享過來人的成功經驗,從中看到未來的希望,「相信自己有能力生產並餵飽寶寶,並在面對質疑時,有足夠的自信回應」。

準媽媽必須靠自己做好準備,但她認為,「每一位媽媽的需求各不相同,醫護人員必須發現媽媽的需求,並幫忙找到準備的方式」,才能讓媽媽做足準備並建立自信,進而能用愉快的心情面對挑戰!孫嘉霙副護理長表示,「不論未來有任何決定,起碼在月子期間,媽媽願意努力一試哺乳,就是給自己,也給孩子的一個機會」!
2.打造友善環境‧尋求支持力量


建立一個能讓媽媽感受到幸福感的地方,使她更有能力面對挑戰!

孫嘉霙副護理長表示,「友善環境應是建立一個能讓媽媽感受到幸福感的地方,置身其中,可避免低落的情緒突然湧上心頭而感到無助,也能讓情緒的波動不致太大,這將有助於產婦在哺育過程中不易被外在的因素干擾」。

然而,友善環境未必是天生而成,她指出,有時需要新手媽媽主動求助,尤其是在家坐月子的產婦,需要一處「能夠好好餵奶的空間」,這必須要在產前即加以規劃,因此,提早透過良好的溝通,以獲得丈夫與其他家人的支持力量,並減少反對的聲音,這樣,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會輕易就打退堂鼓。

3.親子同室‧隨時滿足寶寶需求

正在適應新環境的寶寶,若能與媽媽常在一起,可讓他有安全感。

只有與寶寶時時刻刻在一起,才能知道寶寶的需求為何並及時給予滿足,這就是「親子同室」的意義!孫嘉霙副護理長指出,「寶寶剛來到世上,正在適應新環境,與媽媽在一起可讓寶寶有安全感,寶寶的需求也能很快被媽媽看到,只要寶寶想喝就能喝到奶,相信很快在過程中建立默契,讓哺餵之路走得更順暢」。

她說,雖然在產後護理之家有嬰兒房幫忙照顧寶寶,但為了幫媽媽儘速上手,有業者會對選擇親子同室的產婦推出獎勵方案,「有媽媽力行親子同室,最後獲得一箱濕紙巾,不只為自己做到了而感動,也高興有實用的濕紙巾可用」。至於在家做月子的產婦,她提醒,「基於安全考量,最好是親子同室不同床」,因此,需要爸爸或其他家人的協助,將喝完奶的寶寶送回嬰兒床睡覺。

4.正確含乳與舒服哺餵‧大小都輕鬆

若媽媽或寶寶有特殊狀況時,請諮詢護理人員,以得到適當協助。
孫嘉霙副護理長表示,「寶寶含乳姿勢正確,不僅可確實喝到奶,媽媽的乳頭也不會覺得痛,甚至受傷」。正確方式是寶寶的嘴巴完全含住乳房,下唇含住的部分比上唇多,明顯可見臉頰(顳顎關節)規則的律動。不過,若媽媽的乳頭或乳暈較大的話,可能無法讓寶寶正確含乳,她強調,「有此問題的產婦一定要把握住院時間,請護理人員進行產後評估,並協助尋找改善方式」。當然寶寶是否吸得好,「與寶寶的先天條件有關,如妊娠週數較小即出生或出生體重較輕,則需要護理人員指導,運用乳房擠壓技巧讓寶寶喝到奶」。

至於媽媽的餵奶姿勢為何?孫嘉霙副護理長指出,「雖然有橄欖球抱姿或搖籃抱姿供媽媽參考,不過,只要保持讓自己和寶寶感受舒服的姿勢即可」,當媽媽覺得餵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自然就容易延長哺餵時間。

如何知道寶寶吃飽了?

媽媽最擔心的問題莫過於「寶寶是否喝飽了?」,這可從大便和小便觀察;對新生兒而言,每天至少有兩次便便,媽媽就不用太擔心了,但5天後,仍只有深綠色或黑色大便,甚或沒有大便,則代表寶寶「喝不夠」,應求助醫師;小便則是出生後的前五天,每多一天要多加一片尿布;5天後,每天約換上6片至8片的尿布,尿液顏色清淡,且尿布有重量感。

sylvan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牙齒是人類重要的器官,應該從小就好好照顧牙齒,在寶寶的牙齒開始發育時,家長應該要給予適當的護理,才能讓寶寶的牙齒長得健康!當寶寶長出乳牙後,該如何保養呢?寶寶長牙不停哭鬧時,爸比、媽咪該如何安撫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Part1 觀念篇

寶寶出生3個月時,牙齦會開始發癢,拿到東西就想往嘴裡放,一般而言,到了6個月時,中間下面的牙齒會最先開始長出,發育較快的寶寶從出生4個月開始,就會長出第一顆乳牙。

乳牙保養的重要性

寶寶長牙期護理:正確清潔.適當安撫

「如果寶寶的乳牙清潔不佳,會產生什麼影響?」胡桃鉗牙醫診所主治醫師韓依彣表示,當寶寶還未開始長牙時,媽咪就須以紗布巾沾溫水幫寶寶清潔牙齦,而當寶寶開始長出小門牙後,除了紗布巾之外,則要再增加牙刷的使用,當寶寶的牙齒越長越多,已長出臼齒,就能單獨使用牙刷即可。

韓依彣醫師表示,寶寶乳牙若是清潔不當,容易產生齒垢及奶垢,如果持續未清理乾淨,就慢慢演變成「乳牙脫鈣」,造成齒面的顏色或模樣產生變化,嚴重就會形成「蛀牙」,不僅造成寶寶難以咀嚼食物,容易消化不良,無法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若是蛀牙嚴重的話,細菌會沿著乳牙牙根影響正在發育的恆齒。除此之外,乳牙若是保養不好,也會影響寶寶未來恆齒的長牙空間,因為乳牙如果提早掉落,後方牙齒往前傾倒,會影響恆齒長牙的空間,長大後牙齒易排列不整齊。因此媽咪們要特別注意,若能保持漂亮和健康的乳牙,永久性牙齒才會長得漂亮,未來才會有一口健康亮白的好牙!

乳牙蛀牙的原因

韓依彣醫師表示,造成寶寶蛀牙的原因有很多,無論是先天體質或後天保養不佳,都有可能造成蛀牙,以下簡單分析說明:

先天體質

唾液的流動,能讓口腔有自清作用,唾液中的酵素也能抑制細菌,故唾液多的人,較不容易有蛀牙!此外,食物進入口中5分鐘後,口腔環境會變為酸性易造成蛀牙,約20分鐘後口腔內酸鹼值才會恢復平衡,有些人的唾液天生調節能力較好,能更快將口腔環境酸鹼值恢復平衡,就較不易蛀牙,若相反,則蛀牙機率較高。

後天因素

雖然寶寶容易蛀牙有部分因素與先天體質有關係,但牙齒容易被細菌傳染的時期,大約是在寶寶出生6個月後,故影響最大的還是與後天保養及飲食習慣有關:

.清潔保養不佳

從寶寶出生開始,家長就要開始為寶寶清潔口腔,而等到寶寶長出乳牙時,更要徹底做好牙齒清潔的工作,才能維持口腔健康。建議每次吃完東西後,就一定要為寶寶清潔牙齒和牙齦。

.喝完奶就睡覺

許多人都以為母奶沒有甜味,喝母乳的寶寶應該不會蛀牙。不過,醫師門診發現部分喝母奶的寶寶也會蛀牙,因為母奶含有乳糖,且只要寶寶想喝,媽咪就會給 他喝,增加了牙齒和醣類接觸的時間。除此之外,如果寶寶有咬著奶瓶睡覺或者喝母乳時睡著的習慣,容易引發蛀牙,所以,最好在寶寶每次喝完奶後,就為寶寶清潔牙齒或牙齦,才能確實預防奶瓶性齲齒的發生!

.蛀牙菌傳染

爸比、媽咪若是親吻小朋友,或是將食物含在嘴巴咀嚼後再餵食寶寶,就會將口腔中的蛀牙菌傳染給幼兒,要特別注意。

.避免過甜副食品

除了做好清潔步驟,也要注意寶寶的飲食習慣,經常用來當做副食品的果汁或乳製品中,像養樂多、優格、布丁等,含有很多糖分,也屬於粘性比較高的食物,會對牙齒的表面造成傷害,只要吃完就要記得清潔牙齒。

寶寶長牙了!

多數的寶寶大約會在4~6個月大時長出第一顆牙,也就是說,最早的長牙痛可能出現在寶寶3個月大時,時間因人而異,然而這樣的狀況可能會斷斷續續,甚至延續2年之久,雖然並不是所有的寶寶都會面臨長牙痛,不過,長牙痛對寶寶而言是非常不舒服的!
後天因素

雖然寶寶容易蛀牙有部分因素與先天體質有關係,但牙齒容易被細菌傳染的時期,大約是在寶寶出生6個月後,故影響最大的還是與後天保養及飲食習慣有關:

.清潔保養不佳

從寶寶出生開始,家長就要開始為寶寶清潔口腔,而等到寶寶長出乳牙時,更要徹底做好牙齒清潔的工作,才能維持口腔健康。建議每次吃完東西後,就一定要為寶寶清潔牙齒和牙齦。

.喝完奶就睡覺

許多人都以為母奶沒有甜味,喝母乳的寶寶應該不會蛀牙。不過,醫師門診發現部分喝母奶的寶寶也會蛀牙,因為母奶含有乳糖,且只要寶寶想喝,媽咪就會給 他喝,增加了牙齒和醣類接觸的時間。除此之外,如果寶寶有咬著奶瓶睡覺或者喝母乳時睡著的習慣,容易引發蛀牙,所以,最好在寶寶每次喝完奶後,就為寶寶清潔牙齒或牙齦,才能確實預防奶瓶性齲齒的發生!

.蛀牙菌傳染

爸比、媽咪若是親吻小朋友,或是將食物含在嘴巴咀嚼後再餵食寶寶,就會將口腔中的蛀牙菌傳染給幼兒,要特別注意。

.避免過甜副食品

除了做好清潔步驟,也要注意寶寶的飲食習慣,經常用來當做副食品的果汁或乳製品中,像養樂多、優格、布丁等,含有很多糖分,也屬於粘性比較高的食物,會對牙齒的表面造成傷害,只要吃完就要記得清潔牙齒。

寶寶長牙了!

多數的寶寶大約會在4~6個月大時長出第一顆牙,也就是說,最早的長牙痛可能出現在寶寶3個月大時,時間因人而異,然而這樣的狀況可能會斷斷續續,甚至延續2年之久,雖然並不是所有的寶寶都會面臨長牙痛,不過,長牙痛對寶寶而言是非常不舒服的!

長牙時,寶寶的情緒會變得比較煩躁、難安撫,甚至影響睡眠,此時家長需要多一些耐心,協助、陪伴寶寶度過這個必經的成長期。當寶寶面對突如其來的疼痛時,可能需要家長更多的擁抱與安撫,而他也可能將原本已經訓練好的睡眠機制徹底打亂,此時,需要父母陪著他們,慢慢重新調適自己的睡眠狀態。通常第一顆牙長出來後,情況會好一點。若是影響太大,可以考慮就醫,與小兒科醫師或牙科醫師討論是否在睡前給一次止痛藥,減輕寶寶不適,擁有較好的睡眠品質。一般而言,當寶寶長牙時可能會出現下列症狀:

1.牙齦腫脹、疼痛。

2.常流口水,導致下巴或嘴角產生紅疹。

3.牙齦癢,喜歡抓東西往嘴裡塞,因而產生腹瀉或較易發燒的狀況。

4.覺得煩躁,偶爾會拉扯自己的耳朵。

5.睡眠較差。

Part2 方法篇

寶寶出生6個月時,會開始長出乳牙,到了3歲,20顆乳牙便會全部長出,針對不同月齡的寶寶,新手媽咪應學習正確的刷牙步驟,才能維持寶寶的牙齒健康,寶寶長牙時,媽咪也須學習適當安撫的方法,協助寶寶渡過長牙期的不適!

三階段乳牙清潔法

0~6個月:一天2次用紗布巾擦拭口腔

這個時期的寶寶雖然還沒長出牙齒,但仍要清潔口腔,一天至少2次,當寶寶喝完ㄋㄟㄋㄟ後,應該將紗布巾用溫開水浸濕,仔細地幫寶寶擦拭整個口腔。首先應餵寶寶喝水,沖洗口腔之後,再將用水浸濕的紗布巾包在食指上,擦拭牙齦的正面、內側,上、下、左、右各1次。牙齦的側面應該輕輕地轉動手指,輕柔地擦拭,牙齦的上方也要輕柔地擦拭後,再用手指輕輕對牙齦進行按摩,轉動手指擦拭上顎,約按摩2分鐘。牙齦和嘴唇之間的部位很容易留下ㄋㄟㄋㄟ殘渣,因此需要仔細擦拭,但擦拭時不能過於用力,避免口腔內擦傷!
6~12個月:注重正確刷牙步驟

媽咪可以用「兒童軟毛牙刷」來為寶寶擦拭前牙,這樣不僅能將牙齒中的殘垢擦掉,而且還有按摩效果。建議一天應至少要刷牙2次,最好在正餐或吃完含糖食物後,就要刷牙。首先讓寶寶躺在媽咪大腿或床上,讓媽咪可以從後方幫寶寶刷牙,正確的刷牙步驟為:上排牙齒從上往下輕刷,而下排牙齒則從下往上刷,或兩顆原地水平震動,至少清潔2分鐘。

12~24個月:仔細清理臼齒

此時期的寶寶已長出臼齒,媽咪要讓寶寶自己學習拿著牙刷練習,可沾開水或漱口水使用,最後仍要由媽咪為寶寶正確刷牙。同樣讓寶寶躺在媽咪大腿或床上,讓媽咪可以從後方幫寶寶刷牙,上排牙齒從上往下方輕刷,下排牙齒則從下往上刷,臼齒則要將牙刷在凹陷齒面左右按摩,才能將凹陷的齒面清理乾淨。刷牙順序由右上排刷到左下排,再由左下排刷回右上排,至少清潔2分鐘。



寶寶長牙期的安撫技巧寶寶長牙期護理:正確清潔.適當安撫

黃資裡執行長表示,寶寶在長牙時,會有許多不適症狀,爸比媽咪除了要注重平日的保養方法,也可嘗試使用簡單的方式讓寶寶舒服一點:

方法1:給予冰涼的固齒器

小於6個月的寶寶,若有牙齦腫脹、疼痛的症狀,可以給寶寶含一些涼爽的東西,例如冰涼的固齒器。多買幾個固齒器,先消毒後放涼,分裝於幾個乾淨塑膠袋中,放到冰箱備用,當寶寶想咬東西時就給他,如果一旦掉落到地上,就應重新清洗,更換冰箱裡的另一個消毒過的固齒器。如此一來,可以改善牙齦腫脹及疼痛的情形,更可避免寶寶因為隨手拿東西往嘴裡塞,而引起腸胃道感染或腹瀉。

方法2:咀嚼微硬的副食品

大於6個月的寶寶,已經開始吃副食品了,在白天,媽咪可以儘量給予寶寶一些咀嚼的機會,提供他們可以磨牙的食物,如硬皮的法國麵包、微烤過的吐司、冰在冰箱的小黃瓜絲、蘋果絲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方法3:安撫巾給予安全感

寶寶在長牙時期喜歡抓東西來咬,以得到口腔期的滿足,透過抓握、觸碰安撫巾,能轉移寶寶不安的情緒,給予足夠安全感。寶寶啃咬安撫巾,能減輕牙齦不適,訓練咀嚼能力,建議選擇天然材質、多種觸感的安撫巾,達到刺激口腔發展的作用!

方法4:頸圍手帕巾以避免紅疹

若是寶寶常常流口水,導致下巴或嘴角處產生紅疹,可以準備近20條純棉的手帕巾,將其對摺成三角形,輕巧地圍在寶寶的頸部,隨時更換,保持嘴角四周圍肌膚的乾燥。但當寶寶睡覺時,則務必將手帕巾移除,以免因為姿勢或其他因素,勒住寶寶的呼吸道而造成危險。

方法5:使用紗布巾擦拭

吃完飯或喝完奶後,建議使用柔細的棉花或紗布巾沾溫水,輕輕地擦拭寶寶的嘴巴周圍、下巴及脖子,尤其是脖子的皺摺處,保持皮膚乾爽,避免食物或水分造成濕疹。

方法6:發燒溫度過高須儘快就醫

一般而言,長牙痛期間引起的發燒通常比較輕微,約在攝氏38度左右,若是高於攝氏39度,就可能是其他因素,應該帶寶寶就醫檢查。

sylvan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