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黃疸:

新生兒出生二、三天後,由於血中的膽紅素增加,使得皮膚及眼睛開始變黃,就是所謂「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一般在第四、五天達最高峰,七~十天漸自消退,這在中國的小孩是很普遍的,叫做「生理性黃疸」。如果延續至二星期尚未消失,就應考慮是不是其他原因所引起,可能屬於病理性的黃疸,若膽紅素太高,侵害腦細胞,可能造成腦性痲痺或死亡。哺餵母乳的嬰兒,其黃疸可能到兩三個月才完全消退,對嬰兒健康並無影響。

(二)為什麼新生兒會發生黃疸呢?

黃疸的發生是由於新生兒的肝臟機能尚未完全成熟,因此血液裡的膽紅素無法清除,而存留在血液裡所引起的。

(三)為什麼新生兒會發生嚴重的黃疸呢?

新生兒發生嚴重黃疸,可能有下列原因:

母子的血型或RH因子不合。
細菌及病毒所引起的新生兒感染,如先天性梅 毒、德國麻疹、慢性子宮內感染等。
血球內缺乏某種酵素而引起(G-6-PD)。
母奶不合:具有與母奶不合之特殊體質者。
藥物引起:如磺胺劑。
其它—如胎頭血腫、嚴重皮下出血、腸管阻塞、先天性肝臟疾病、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不好、母親有糖尿病等。

(四)嚴重的黃疸有哪些現象呢?

嚴重黃疸的初期有下列現象:軟弱、愛睡、吸吮力減弱、嘔吐、厭食。更嚴重時,新生兒就會不安、哭聲尖銳、四肢僵硬、抽筋而造成腦性麻痺或死亡。

(五)如何治療嚴重的黃疸?

在醫院治療黃疸的方式有下列兩種:

照光治療:膽紅數值超過15-17MG/DL(此數值會因嬰兒週數.出生體重.年紀及黃疸成因不同而有所變動)時,需接受照光治療。
換血治療:若黃疸情形嚴重,治療仍然無效時,就必須立即給予新生兒換血,以免危及生命。
(六)新生兒黃疸應注意什麼呢?

新生兒出生的兩個星期內,不可放太暗的房間?堙A宜放在光線充足的地方,並隨時注意觀察黃疸的情形。
當新生兒顯得較軟弱,吸吮力減弱、愛睡、嘔吐、發燒等現象時,應立即找醫生治療。
新生兒黃疸時,應多餵食,注意活動力及觀察大小便次數,保持皮膚清潔,以利代謝。
母親餵食母奶應該更多次哺乳,以促進膽紅素由尿液、糞便排出。
母親應預先知道自己和先生的血型(包括RH和ABO)。
當寶寶手、腳膚色與臉部一樣黃時,應就近到醫院抽血檢查。
母親懷孕或嬰兒出生後,應避免亂服藥物。
如果前一胎小孩發生嚴重黃疸,下一胎也可能發生同樣的情形,所以在懷孕時,應告訴醫生,並選擇有換血設備的醫院待產。
如果有上述嚴重黃疸表現,或大便成灰白色,需立即就醫。

sylvan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樣都是五歲的小男孩,小翰一畫完圖,不但會把蠟筆自動放回美術櫃,還會按顏色分類放好。一吃完點心,就會順手把碗盤放在水槽裡,然後拿小掃帚,把桌上的餅乾屑掃乾淨,丟垃圾桶。但小海可不是這樣的。小海一畫完圖,就把蠟筆丟在桌上,到別處玩,就算他心血來潮,決定把蠟筆放回架上,也是把全部的顏色丟在一塊兒,讓別人去煩惱分類放好。小海一吃完點心,雖會順手把碗盤放在水槽裡,但桌上的餅乾屑,他想也不想的就把它們往地上一撥,地上的小紙屑,就往旁邊的櫃子底下一踢,反正自己看不見,就算不存在。

這兩個孩子的差別在哪裡?不在誰的智商比較高,也不在誰的情商指數比較強。最大的差別點在:小翰是個負責任的孩子,他用完了公共的物品,會妥善的歸還給公眾;自己弄髒的地方,會自己擦乾淨。

幼兒的責任感打哪兒來?

5 歲孩子吃完點心,有的可以自行收拾,有的卻眼不見為淨⋯⋯負責任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人,成人要從生活小事中,一點一滴的協助孩子建立這重要的習慣與價值。而且他這樣做,不是為了獎賞,也不是怕被罵,那是他的習慣。

但小海的出發點就不同了!他只關心自己畫完了、吃完了,其他的事兒,與他無關。他的態度是:那些善後的事,是別人應該要做的,而且是理所當然的;或者是為了他人來做,所以能趕快解決掉就解決掉,能偷一下懶就偷一下懶,能當做沒看見就沒看見!

培養責任感,成人態度是關鍵

你或許會問,小翰的負責任態度打哪兒來?小海的不想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又是來自何方呢?答案可能很簡單,就是他們是不是養成了負責任的習慣。換個方式講,他們周遭的成人,有沒有幫助孩子養成負責任的習慣。這點我看得很清楚,十幾年來在第一線教育幼兒,與家長有密切的互動,與不同的老師有一定的交集,這些過程都一再印證:成人對養成孩子負責任習慣的影響力。

小翰的爸媽,很在乎小翰在日常生活裡,有沒有學會照顧自己、會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不僅在乎,執行起來也很有恆心,不會兩天打魚三天曬網。同樣的,小翰前兩年在我的班上,我也很在乎他是不是學會穿衣、穿鞋等照顧自己的能力,我也花心思讓他具有照顧環境的技巧,更關心他會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學校與家庭的一致,讓小翰從三歲開始,就逐漸養成負責任的基本態度和習慣。

小海是新生,在短短的兩個月相處裡,我對他的家庭生態有了大約的了解。小海的爸爸不太管事兒,媽媽大小事一手包辦。小海和弟弟的便當盒丟地上,她順手為他們撿起,還為他們解釋:「你好累了是嗎?」孩子在走廊上橫衝直撞,還衝進媽媽的懷裡一直插嘴,完全不理會媽媽正在和他人說話,而媽媽卻為他找理由:「他從小就活動量比較大,他的耐心有限……」於是來到我面前的,是一個不自己收玩具、剪紙剪得滿地都是、用鉛筆把小桌子畫得面目全非、用手到處摳別人來引發他人注意、充滿了不良習慣的無助孩子。媽媽說「他長大了就會比較懂事」,是嗎?

不負責任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成為一個不負責任的大人。不負責任的大人到處都是,就算在我任教的學校裡,也不缺隨手把髒碗盤丟在公共廚房裡(讓他人清理)、為了圖方便不回收垃圾(不干他事兒)、午餐後漱口卻不把水槽沖乾淨(管它髒不髒)的教職員啊!

學習負責任,從柴米油鹽開始

負責任是習慣,那習慣的養成,可不是一朝一夕。習慣的養成,非得要朝朝暮暮才行。而且不止如此,習慣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含意,那就是不管事大事小,習慣會讓一個人遇事時,思路就會往那兒去,感覺就會朝那兒行。所以就算是幼兒,在他手上的是一張紙屑也好,或是不小心踢翻了其他孩子的堆高積木,他都會習慣性的把紙屑丟垃圾桶,都會立即道歉然後幫那個孩子善後。因為負責任是一種態度,負責任是一種習慣,負責任也是一種價值觀和世界觀。

有些父母花大錢買有關品德的書,希望藉著共讀,培養孩子的負責任美德。有些父母照著專家的建議,想利用特殊的活動,讓孩子養成大能力。但在教養的路途上,有個黃金定律:愈不自然的方式,就愈不會生根。培養孩子的負責任習慣,最自然的途徑,就是從日常生活中那些柴米油鹽醬醋茶開始!

舉例來說,一個會爬的小幼兒,雖然還不會走路,但在他玩完玩具後,你可以引導他以他的能力(爬),把小車放回小箱子、小書放進小書籃。放完後,你還會讚賞他的努力。別擔心你的小幼兒聽不懂負責任是什麼意思,負責任這個詞,是一種抽象的態度、習慣和價值觀,它需要孩子藉著日積月累的實際事件,來累積它的內涵,來豐富它的外延性,來擴展它對人生處世態度的影響。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日常生活裡的一舉一行,也是最有影響力的教導。就讓以下的幾個簡單生活小點子,來拋磚引玉,激發你的行動能源和想像力吧!

1.教孩子為自己的工作負責

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在做剪工的勞作時,已養成了習慣:不用他人提醒,她每次都會拿一個固定的小托盤,接住剪下來的小紙片,然後把不要的紙片,倒進教室一角的回收桶。雖然她只有五歲,但她工作過的地方,永遠都是乾乾淨淨的,因為她為自己的工作負責任。而成人也做到了:從孩子的角度來著眼,來設計孩子能自行操控的步驟和設備(托盤),幫助孩子養成習慣。而她的這個習慣,從她三歲進教室開始,老師就在引領了!

另外兩個五歲的小女孩,也養成了在墊子上玩黏土的習慣,所以她們在享受想像力的同時,也知道如何善後。墊子讓她們能為自己的工作負責任,因為不用墊子,黏土的色澤會染在桌上,且到處都是,那是超乎她們清理的能力的!

2.教孩子維護環境的能力

另一個中英文雙語班的三歲小男孩,做完了拼圖後,會慢慢的以自己的雙手,捲起自己使用完的工作地毯。他的小手慢慢的捲,也慢慢的撫平中心點,還記得在兩側拍拍拍。他的動作是這麼的專注,他的嘴裡還唸著中文:「一二三,平平的,拍拍拍。」從一開學,我們就相信這個孩子有照顧環境的能力,所以一步步的帶領他如何捲、如何拍、如何放,並讚賞他負責任的努力。他捲地毯,不是怕責罵或為了得到獎賞,那是他為自己收放負責任,是為了他自己擁有那樣的能力而開心。

3.教孩子為錯誤的行為負責

五歲的小羅很好奇,鉛筆畫在牆上會是怎樣的景況?所以他偷偷的躲在一角,把工作櫃的背後,塗滿了大大小小的線條。老師知道了,就堅定但平靜的請他負責任,教導他如何刷洗櫃子。小羅擦拭了好一陣子後直說太累了,老師說:「我相信你可以負責任把它刷洗乾淨,先休息一下,等下繼續擦。」就這樣,小羅休息了幾分鐘後,另一個孩子對他說:「你需要我幫你嗎?」

於是兩個人就一個角落一個角落的刷洗乾淨。那天放學後,小羅對他的媽媽說:「今天我做錯了事,我把牆壁畫得到處都是,我的朋友幫我一起擦乾淨,他人好好。」教導孩子為自己錯誤的選擇負責任,會讓孩子養成分辨是非的能力。負責任,也給了孩子心安理得的能源,因為他不用說謊或推卸責任。

當了這麼多年的幼兒園老師,給了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不好的態度,是人生命裡唯一的殘障(The only disability in life is a bad attitude. --by Scott Hamilton)。不負責任的態度和習慣,讓我們成為自私的人。而自私會限制我們的發展能力,會限制我們與他人交往的深度,會限制我們看世界的觀點。學習負責任的態度從小開始,培養負責任的習慣從日常生活的小處做起。

sylvan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小孩的品格該教什麼?
品格教育跟行為發展息息相關,換句話說,在六歲以前,有良好生活品格力的孩子,心智發展會比較成熟,到了學齡以後的學習效率相對也會比較高。許多行為與腦科學的研究皆提出,幼小的孩子有三種重要的規矩,必須及早養成,那就是能耐心等待、分享事物及學會輪流。評估兒童社交發展時,這也是醫學專家一定會檢視的能力。

★學習等待——幫助孩子控制衝動。
針對兒童行為發展的研究發現,可以控制自己的衝動、不會在第一時間往誘惑邁進的幼兒,長大之後的成就會愈高。這跟大腦管理衝動的前額葉發展相關,前額葉愈成熟的孩子,判斷、思考、觀察等能力就會愈好,有助於孩子良好行為的發生,所以衝動控制的能力必須要學習。因此,爸媽從小讓孩子適時的等待,不要每件事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衝動控制的能力。

★練習分享——訓練思考、判斷能力。
人是群居的動物,當幼兒漸漸進入團體生活時,其社交的技巧,首重身邊事物的分享。一歲前的孩子,對自己的食物或玩具難分難離是正常的心智發展過程。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家長不難發現,孩子會想透過「你一個、我一個、他一個……」來博取身邊大人的歡心及讚賞。孩子也漸漸想和大家一起擁有,大家一起從事共同的活動,例如,一歲半到兩歲的孩子會希望大家一起吃飯、你陪我一起玩玩具等。這些看似最基本的分享,其實都是孩子心智成熟、慢慢脫離自我中心時期的表徵。相對來看,分享的過程要思考、要判斷他人的內心想法,並降低心中的欲望,會分享的孩子比不會分享的孩子,在團體中的受歡迎程度高很多,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成就感及與他人互動的動機。

★學習輪流——訓練觀察力。
輪流則是另一個很重要的團體功能發展。幼兒在遊戲過程中擁有輪流的能力時,必須要觀察他人行動,並看看是否輪到我。所以輪流需要訓練,是一種高度觀察力的訓練,也是一種分享式注意力訓練(你做什麼,然後我做什麼)。學齡前會主動輪流的孩子,學齡時期的學習行為會更好,社交及情緒管控能力也會更好,所以輪流必須在幼兒時期提早訓練。

sylvan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月子餐-中醫師
1
2

sylvan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讚美孩子的好品格,而不是行為。
二、責備孩子的壞行為,而不是品格。
三、用好的行為示範告訴孩子,而不是用講的。

sylvan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